短剧出海“下半场”,企业要做好哪些准备?|出海潜望镜
2025年,文化“新三样”出海正在从“量”向“质”跨越,以数字内容为核心载体呈现出精品化、IP化趋势。
本地化运营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价值观、审美习惯甚至用户心智的深度适配。中国文化企业出海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跨越文化鸿沟,让“中国故事”真正融入海外市场。在36氪与钱塘建投集团共同举办的2025以“匠心”,至“世界”出海大会上,我们与几家文化出海领域的企业对此进行了探讨。
01微创新,跨越文化壁垒
文化产品的核心在于内容,能够成功对外输出的内容,一定是切中海外用户精神需求的。为洞察海外用户偏好,DataEye(剧查查) 推出的ADXray(海外版)数据工具,能够分析女频、男频用户占比及其感兴趣的内容标签;AI工具可以提升短剧的译制效率,推动内容精准落地。
DataEye副总裁林启文分享了一组数据:在国内已有成熟商业模式的短剧行业,2025年海外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5亿美元,但用户偏好和国内市场有差异:女频占比77%,更爱“大女主逆袭”而非国内流行的“男霸总”;付费模式以App“内购”为主,免费模式仅占20%。
林启文建议,可以在国内验证过的剧情框架上调整细节——比如把“赘婿打脸”改为“吸血鬼逆袭”,用本地场景替换中国元素,既保留爽感,又避免文化隔阂。
不同于短剧等数字化内容产品,实体文化商品出海需要“故事先行”,在敦煌网增值事业部总经理吴思永看来,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让海外消费者先知道并沉浸入产品背后的故事,这样自然会对产品感兴趣。
02本地化平衡之道:从语言到文化的深层适配
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运营中,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趣丸千音商业化副总裁邢瑞琪认为,对短剧行业来说,最大难点是“语言背后的文化暗码”。比如直译“龙”在西方可能引发负面联想,需结合语境调整为“神兽”;将“年夜饭”译为欧美用户理解的“家庭盛宴”,既保留核心含义,又贴合当地表达。所以趣丸千音通过AI语音技术,为短剧等结构化内容提供翻译工具,比如一键完成多语种配音、字幕生成,助力内容快速触达全球用户。
按照翻译“信达雅”的标准,AI翻译能做到“信”(内容准确)和“达”(逻辑通顺),但“雅”(文化适配)仍需人机协同,比如翻译古诗或网络梗时,机器先输出基础版本,再由人工根据本地语境优化。
对此,趣丸千音的解法是“技术+本地人才”:用AI完成基础翻译后,邀请目标市场的母语者优化表达,同时在产品中预留“灵活编辑”入口,支持译者实时调整译文、语种、音色,确保“接地气”,实现在技术上确保“故事能懂”,文化内核上确保“情感能通”。
在内容的本地化上,核心在于找到文化共通点,用对方的语言去包装中国文化的内核,从而让海外用户产生共鸣。比如短剧出海的逻辑是“内核不变,形式本地化”,即国内验证过的“逆袭”“情感救赎”等核心剧情,在海外仍能打动用户,只需把“四合院恩怨”改为“庄园继承权争夺”,用“吸血鬼”替代“霸总”,既保留爽感,又贴合本地想象。
如何精准把握本地用户的文化习惯与需求?吴思永表示,中国企业往往基于国内经验去选定“爆品”,但国内热销的文创在海外很可能遇冷,比如复杂纹样的丝巾在欧美不如简约款受欢迎。
敦煌网的做法是“本对本”,依托海外深耕多年的本地网红与泛网红社群等资源,让整个链条上的相关方共创交流,形成“用户反馈-产品升级-商业变现”的正向循环。“文化产品的溢价源于品牌与文化价值,需更强的用户互动培养忠实粉丝,而本地社群正是连接用户与商家的关键,助力产品打透市场、实现持续商业变现,我相信会是未来文化出海的核心力量。”
03文化自信下的,全球化新可能
2025年文化出海还会有哪些新趋势?企业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在林启文看来,短剧出海会进入“全球化协作”阶段。比如一部剧在国内上线,当天就能译为多个语种同步发往全球;将国内爆款剧的剧情,根据区域特色、投放数据做出实时调整(如在东南亚加“巫术元素”,在欧美强化“职场逆袭”),依托数据,以快速试错的方式进行微创新,迭代产品。
邢瑞琪提到,双向流动将成主流——不仅中国内容出海,海外博主(如YouTube千万粉博主)也在通过我们的工具进入中国市场。这要求我们的AI技术更“懂文化”:既能译好《红楼梦》,也能讲透莎士比亚,让跨文化交流更顺畅。
吴思永则认为,文化出海最终需要“实体载体”。未来实体商品的“文化溢价”会进一步释放。随着海外用户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加深,非遗、手作等“有故事的商品”将更具竞争力。
文化出海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无论是AI翻译的精准、短剧的灵活,还是实体商品的温度,核心都是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杭州钱塘企业出海服务基地”,作者:浙企出海,钱塘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