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暂停,全球化新共识正在形成|出海潜望镜
“终于从河里被捞上岸了,就是这种心情。”5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后,在义乌做服装大宗贸易的陈立,感到终于松了口气,马上与美国客户联系“抓紧发货”。
根据中美发布的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取消4月8日和9日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中方相应取消91%的反制关税;针对4月2日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对等关税,美方将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实施24%的反制关税,剩余10%的关税予以保留。
经过40多天的极限拉扯,中国以坚定的立场和及时的反制措施,维护了自身正当权益和国际公平正义,也成功让美国停止了疯狂加税,重新回到谈判桌来。
从市场反应来看,“此次关税削减幅度超出预期”,摩根大通、瑞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当天均对联合声明做出积极评价,美国三大股指也创下4月9日以来最大单日百分比涨幅,截至收盘道指涨2.81%,纳指涨4.35%,标普500指数涨3.26%。
中美达成初步协定,短期来看,双方企业都能暂时舒一口气,也为市场注入积极情绪提供支撑;长期来看,每个人也都意识到,这远非关税之争的终局,国际贸易格局的持续变化正在倒逼企业形成新的全球化共识。
后续协定中更多细则的谈判进展如何,特朗普是否会突然改变心意,美国与其他国家将达成怎样的关税协议……关税大棒轻轻搁下,但昨日的世界已经一去不复返。
外贸四月天:恐慌与焦虑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陈立就发觉美国的生意不好做了。“订单在逐渐减少,特朗普又当选美国总统,当时想到会有摩擦,谁知道直接扔了个核弹,确实没有准备好。”
4月2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一出台,整个义乌外贸圈被这颗“核弹”炸懵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上班的邓玉回忆道,“第二天市里领导就来走访,安抚大家的情绪,既然领导都来了,大家都明白情况有多严重。”
4月9日凌晨,“对等关税”政策正式生效。一天后,陈立的美国订单被客户全部取消。“客户也无法理解特朗普的决定,他们不敢突然调价,也无法承受这么高的关税。”
突然没了生意的陈立,此后一个月陷入强烈的焦虑情绪,“心理上完全不能接受,每天还要不停和客户拉扯。”有的美国客户要求陈立承担一部分损失,也有的客户和他商量分摊关税成本,“他们也怕丢了国内的市场,想先出一部分重要的货。”
根据《财经》杂志对2024年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的统计,纺织制成品对美出口占比达到32.2%,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因此受加征关税的影响极大。而以对美线下大贸业务为主的陈立,又属于纺织行业中受伤最严重的群体。
除了纺织品,人发制成的假发和胡须商品是另一个“重灾区”。全球80%以上的假发产品来自中国,2024年中国该类商品对美出口占比高达62.02%。
其中,绝大多数产品来自著名的假发产业带河南许昌。“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许昌一家假发公司工作的王敏告诉我们,上个月公司停工一周,整个产业带的传统贸易订单在加征关税后基本全面叫停,占到市场总量的60%。“为了稳定员工情绪,这边的企业大多暂时调整或放慢了生产计划,让员工轮流上班,或者减少工作时长尽量维持。”
虽然智能手机、锂离子蓄电池、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行业,同样有很高的对美出口规模,但相比于服装或假发等传统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议价空间更大,因此抵御关税冲击的能力也相对更强。
而其中不属于刚性需求,消费者可买可不买的消费升级类电子产品,则明显受到更大冲击明显,比如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AI硬件。据智能涌现报道,行业内根据经验总结,每加50%关税,AI硬件企业的净利润率下跌10%。如果终端售价不上涨,超100%的关税会让所有AI硬件企业对美业务亏损。在关税协定未达成前,业内已有多家投资机构准备暂停对相关项目的投资。
美国态度超预期缓和外贸企业“喘口气”
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资深外贸专家霍建国此前估计,没有有效谈判进展的情况下,“对等关税”政策至少将持续3-5个月,而特朗普是否会改变主意,主要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表现。
对美国来说,高关税除了导致中国消费品进口减少,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农产品、能源以及波音飞机等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也会受到反制关税的影响。
就在所有人做好了“过苦日子”的准备后,美国却只过了一个月便转变态度:
4月1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 (CBP) 发布关于互惠关税豁免的更新指南,宣布消费电子、服务器、半导体器件等20项商品关税豁免,主要针对苹果供应链和英伟达的AI服务器等。
4月15日,美国白宫网站称中国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但未正式实施。
4月17日,美国加州政府起诉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称损害州经济。
4月22日,美国方面三次表示,中美之间可以进行关税谈判,甚至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成协议。
4月23日,特朗普释放缓和信号,称对华145%关税确实很高,会大幅减低对华关税,但不会是零。
但是直到5月初,市场还看不到中美贸易谈判存在进展的可能性。5月2日,美国对中国“800美元小额豁免”的T86政策正式取消。5月8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想谈?可以,但是如果说一套、做一套甚至想牺牲中方的原则和立场来达成协议,那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对于很多和陈立一样处境的商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惊喜,“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同一天,特朗普颁布修正行政命令,将低于800美元小额包裹的从价关税税率从120%降低到54%,维持每件小额邮递物品100美元的从量关税。同时撤销原计划于6月1日将小额邮递物品的从量关税从100美元提高至200美元的规定。100美元/件的固定关税提前至5月2日生效(原6月1日)——这意味着小额包裹的清关成本将大幅降低。
王敏告诉我们,许昌假发产业带上的许多工厂,已经恢复了对美国的订单。5-7月因为天气较热,是美国假发市场的淡季,现有积压的库存最多到7月可以消化完,后续订单也会陆续恢复。但是关税冲突仍然给商家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王敏估计公司今年30%的销量受到影响。
面对损失,陈立开解自己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全球化2.0时代,新共识下的出海
陈立觉得,过去一个月闹剧式的关税战,“就像夫妻离婚了又复婚,隔阂总还是在的。即便没有这次关税战,过去做外贸的红利期也一去不复返了,生意肯定不可能回到以前。”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站在今天回头看,1.0版本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以美国为中心形成的全球贸易金融体系,当下美国对世界多国的贸易逆差高企,也是这一“旧秩序”的必然结果。
而随着2017年特朗普第一次当选美国总统,世界朝着“逆全球化”的趋势发展,或者说逐渐进入了经贸关系更加多边的全球化2.0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在特朗普的反反复复中,外贸从业者逐渐走出最初的恐慌与愤怒,对于当下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新的共识:即未来企业出海不再是某个单一市场的扩张,也不只是简单的商品出口,而是“born to be global(生而全球化)”的市场布局与更加区域化的价值链重构。
但是长期靠美国市场过惯了“舒服日子”的企业,想转变经营思路并非易事。
陈立认为,对他这样对抗风险能力小的商家来说,转移市场是另一场更冒险的赌博,“不动比乱动是更安全的做法,大不了少挣点呗,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调整。”
而一些实力更强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将生意重心向欧洲市场转移。“好几个只做美国市场的大卖都杀过来了”,在法国经营户外家具独立站的李露薇注意到,美国加征关税后,原本“岁月静好”的欧洲市场,出现了更多中国卖家的身影,“他们直接以更低的价格来卷我们,把市场份额抢过去,我最近也在想怎么应对。”
电商平台也在顺应这一趋势,从去年开始将更多流量向布局海外仓的半托管模式或者本对本商家倾斜。市场情报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2025年4月,Shein在法国和英国的广告支出月环比增长35%,Temu支出也分别增长40%和20%。
最早一批入驻Temu的头部卖家苏间透露,今年北美市场在Temu大盘中的占比已经下降到20%,SHEIN美国业务的重要性也在下降。“最好的方法是跟着平台走,能卖到哪就卖到哪。”
一些曾经被忽视的边缘市场,也正在被更多商家重新看到。过去一个月,非洲B2B综合电商平台Egatee的创始人查九兰,不断接到商家打来的电话,“很多在主流市场竞争力不够,犹豫要不要做非洲的商家,都来问我怎么开账号了。”
无论是继续做坚定的“美国市场主义者”,还是及时跳转船头寻找新机会,在未来可见的一段时间内,企业都将继续怀着复杂的心情在迷雾中前行。但坚持“走出去”的方向不会改变。就像陈立说,“对我们外贸人来说,不出海,又去做什么呢?”
草根创业,是中国外贸人的底色,过去,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老板们虽然背景各异,但总能凭着一股冲劲儿扎下根。经历一轮又一轮产业升级和发展跃迁,创业者持续涌现,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各自攻关,走上技术创新和品牌创业之路。
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韧性,能够支撑越来越多企业经历波峰浪谷,度过短期阵痛,从单一市场走向全世界的舞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杭州钱塘企业出海服务基地”,作者:钱塘出海,钱塘经授权发布。